• 中国联系电话:010-64745235

    美国联系电话:(650)350 1863

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乳腺癌

生命的第二次机会

· 走进中医抗癌 ·



麻仲学博士谈抗癌 · 系列连载

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乳腺癌




患者Wendy, 2011年3月12日家庭出诊。乳癌术后二次化疗第三天。 40多岁子宫摘除,一直外贴荷尔蒙片,至化疗前停。


刻下症:

身体一阵冷,一阵热。睡觉热醒,脱衣有发冷的不得了。头非常冷,身又时热。


昨日食水果较多,入夜候痒有痰喀住。容易饿,但很快饱,饿则心慌,又吃不多。腹不胀。


大便久需赖泻剂。手足心热。舌黯红,舌面两侧明显紫索条斑。舌苔厚白小干。晚睡久赖镇静剂。喜嚼话梅。


刻下诊断:

素有潮红,刻下湿毒中阻,复为外寒引动,正邪交争,发为往来寒热。


治疗原则:

先议和解表里,散寒温里,利咽化痰;再议潮红宿疾。


治疗方法:

伤寒论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。


治疗处方

柴胡10克、黄芩15克、桂枝10克

白芍10克、炮姜6克、半夏6克

甘草6克、大枣3个、天花粉6克

山豆根6克、生牡蛎30克

· 自加生姜3片一同煮

· 青蒿15克 后下一分钟

共5帖


处方用法:


1. 将药材清洗后,放入砂锅,加用冷水,水量漫过药材,煮开起算,共煮30分钟。


2. 将青蒿加入,煮1分钟。


3. 煎出液倒出,分3份,早晚饭后约15分钟及睡前约30分钟各服1份,温热服用。


4. 连服5天。但如果忽冷忽热完全解除,只剩下原有的潮红,则停药换方,原方则可以留作再发时用。


临床疗效:

患者服用3帖,感觉阵寒阵热明显减轻,胃中发暖,进食增多且可以消化,潮红也减轻,喉咙夜痰也减轻,来电问这个方子很好,是否可以加量,一天吃两帖。我听了挺高兴,回答说,可以将剩下2帖在一天服用试试看。


谁知,患者当晚打来电话,服用加倍剂量后,白天无事,到了晚上,可不得了,浑身发麻,泛恶心慌,她就给我打电话。不巧,我当时正在加州首府Sacramento一家医院出诊,在病房里为免影响患者,手机关了,错过她的几次电话。等发现她的电话,赶紧回复过去,她让我一定要给她即刻出诊。可是我当时距离她那里开车以80英里时速,也要2个半小时,所以只好同她讲了情况,建议她如果症状还是持续,就先去医院急诊。后来,她去了急诊,但再没有来找我看病。


分析:

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原方,是柴胡、桂枝、干姜、天花粉、牡蛎、黄芩、甘草,张仲景当时是用来治疗伤寒少阳病兼有水饮内停,临床表现为往来寒热、寒重热轻、胸胁微苦满、小便不利、渴而不呕、但头汗出、心烦;或牡疟病程中出现寒多热少、或但寒不热。这个方子比较小柴胡汤,在后世应用上很少,主要是对该方论治的病理机制上,较难以阐释。


这个患者,刻下症见身体一阵冷,一阵热;睡觉热醒,脱衣有发冷的不得了;头非常冷,身又时热。这不是类似小柴胡汤的少阳主症吗?又有昨日食水果较多,入夜候痒有痰喀住;容易饿,但很快饱,饿则心慌,又吃不多,腹不胀,舌苔白厚,这不是有寒凉伤胃、水饮内停吗?患者又有晚睡需要镇静剂,原方中有牡蛎再恰当不过;又有手足大便干燥,舌苔也干,方中天花粉再恰当不过。


潮红一词,是台湾的一种叫法,换成常用中医词汇就是潮热。患者50来岁,正值更年期,我就加了青蒿以去潮热。喉咙痒有痰喀,我就加了利咽化痰的山豆根。


因为有寒凉伤胃病史,患者体虚又容易招致外寒,所以我就将白芍加入,桂枝搭配有调和营卫之意,另外白芍可以补血,对化疗导致的血细胞伤害也有修复作用。寒凉伤胃、有痰,我就将原方干姜改为炮姜以温中但又避免干姜之燥,加生姜、半夏温中化饮,又可防止化疗后可能出现的恶心呕吐。用比较大的牡蛎剂量,是希望她的睡眠改善、逐步减轻对镇静剂的依赖。


按理应该说是药症相符,所以见效很快。但是千不该、万不该,是不应该同意患者加倍服用。分析原因,可能有两个。第一,排除中药的原因,可能是化疗副反应的发作;第二,不排除中药的原因,那就极可能是山豆根的毒副反应。


回想起来,我在美国应用山豆根,如果连同这例,15年有4例既有可能是中毒反应,轻的口麻恶心,重的周身麻木、恶心呕吐、头晕心悸,其中有一例还伴有重度腹泻去急诊。大家看到,在剂量上,我已经保守,只用6克。但对这个患者来讲,加倍就变成12克,引发毒性反应的机率明显增高。我当时居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,可谓“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”。


如果有咽喉肿痛,山豆根是一味非常效果好的中药。但是剂量一定要把握。我现在将成人剂量一律减低到每方只用3克了,但临床效果也不错。另外,山豆根是个症状性用药,一般用一个星期就可以,也不宜久用。


这个患者事实上在我这里治疗有一段时间了,以往我的处方,对她几乎都是百发百中,我很有信心,也有计划在中西医的框架里,帮助她彻底战胜癌症。可惜这么一下子,往后设计的一步步治疗方案就再没有机会实现了。



/